第82章 举荐太学
花满满和顾拓有些不欢而散。
牵着大黄回到韩府,楚宜年他们还没有回来,花满满自己去小厨房做了个番茄蛋汤。
韩家的厨房很大,现在已经过了饭点,人不多,但也有几个人在这里忙活。
花满满有些怀念家里的小灶房,她和楚宜年两个人就已经显得有些拥挤,每次做饭的时候,满满的都是烟火气。
不过,楚宜年只会越走越高,他们再也回不到过去了。
端着做好的蛋汤回到自己的院子里,韩中林给她安排的丫鬟连忙过来迎她,花满满淡淡地道:“你们休息去吧,我想一个人安静安静。”
等到她们退下之后,花满满一个人回到房间里喝蛋汤。
她忽然有些怀念现世,一个人住着,不必和太多的人相处,手里有足够的钱花,每天守着自己的菜园子忙来忙去。
虽说现在的菜园子空间也是她当初种出来的,可是不需要她播种育苗施肥浇水,一切都在最完美的那一刻停滞住,花满满不用花费任何心思在上面,又觉得好像少了些什么。
就是因为自己曾经付出过心血,所以得到的时候才弥足珍贵。
若是什么都不付出便得到了,那意义也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正如到街上买菜,和到菜园子里摘菜,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情。
刚吃了一小碗,楚宜年他们就回来了。
花满满现在住在前院,他们一回来,她就听到了动静。
她本来想出去看看,正要起身时,便见楚宜年进了这边的院子里。
花满满扯出一抹笑来,道:“你回来了,感觉怎么样?”
“韩学政说,给我写一封荐函,让我跟着韩公子许公子他们一同去太学读书。”楚宜年说道。
果然,顾拓说对了,楚宜年真的要去太学。
“学政的荐函可以让你入太学读书吗?我听说考完府试之后前三名都是进府学,进了府学之后,太学那边的学官每年来挑选,被选中的才能去太学。”花满满问道。
楚宜年点头,“嗯,的确,不过韩学政说,连中小三元不一样,依照太学学规,是会破格收录的。”
“那咱们什么时候启程?”花满满问道。
楚宜年思索了一下,道:“袁县尉还没有被定罪,他们在三贵县依旧势力很大,万一狗急跳墙,说不定还会伤到我们,我是想着,我们从府城这边直接去京都,等到京都安定下来,再找时间回去一趟,把家里的东西带来。直接去京都的话,便半个月后和韩公子许公子他们一起走。”
“嗯,也行。”花满满点了点头,同意了楚宜年的意思。
次日,花满满写了封信送回了三贵县,让赵晚芝准备准备,等她安排。
只要到了京都,楚宜年青云直上,几乎不可能再回三贵县生活了。
花满满自然也不会回去。
要在京都定居,她的菜店自然也要搬过来,而随之相应的赵晚芝母女自然也要过来。
半个月后。
花满满和楚宜年一起和谢桑告了个别。
“宜年,我祝你前程似锦。”谢桑认真地看着他,眸子里带着几分难以言说的希冀。
楚宜年道:“你当真不再参加科考了?”
“任何事情,我都想争第一,科考我争不过你,我不想永远在别人的身后追逐,我想走另一条路,你们不用劝我,我已经决定了。”谢桑有些伤感地说道。
花满满心里也有些难过,她叹了口气,道:“谢公子,你是打算从商?”
“你怎么知道?”谢桑睁大了眸子,惊讶地看着花满满。
他才刚想想而已,还没跟任何人说呢!
花满满眸中蕴出笑来,神秘地道:“其实,不瞒你说,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,我就觉得你以后一定会是天下第一富商,纵横四海!”
听到花满满的话,谢桑也开心起来,“那就承你吉言,若是以后我赚了大钱,肯定忘不了你的!”
“若是从商的话,你打算从何处开始?”花满满问道。
谢桑思索了一下,道:“我本来是想在川宁府的,可是,我怕我们老爷子打我,暗地里给我使绊子,所以我打算去九江府,做马匹和丝绸生意。我有个表哥在那儿,能帮得上我。”
他心中哪怕只是粗略想法,但也已做足了准备。
花满满其实还是觉得谢桑有些小了,才十二岁,便出去跑商。
但是想到他以后名满天下富可敌国,又压下了劝他的心思。
也许,年纪轻轻,多经历一些会比较好吧……
和谢桑告别之后,他们便回去。
路过都司外的时候,花满满忍不住停留了一会儿。
自从那日不欢而散,她还没和顾拓见过。
她是不是该跟顾拓告别一下呢?
不过,仔细想想,他们之前好像也没什么关系。
停了片刻,花满满便和楚宜年一起走了。
次日。
他们跟着韩中林和许召南一同启程,前去京都。
从川宁到京都,要四天的车程。
到京都的那天,正好立秋,当天就忽然冷了下来。
他们一到城门口,京都韩府的人便把韩中林叫走了。
许召南把楚宜年和花满满安排到了一家客栈,安顿下来之后,嘱咐道:“今天天色已晚,入太学的事不着急,你先休息两天,等过两日太学有一场经义会,届时太学很多学官都会在,祭酒大人和司业大人也会在,到时候再由中林兄带你过去拜会。”
祭酒和司业,一个相当于是太学的校长,一个相当于副校长。
破格收录秀才生,肯定是要请示这二位的。
“那正好,这两日我和宜年找找房子,在京都安定下来。”花满满笑着道。
“找房子?”许召南忍不住笑出声来,“你不必找房子,每个太学生都有自己单独的院子,有不少都会携带家眷,甚至拖家带口都来了,这都没关系的,你也可以跟宜年一起住到太学里,这样……宜年也不必到学院里吃堂食,他在太学安定下来,便是你们的家了。”